首页-理论知识 >笔记:精神分析导论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基础

笔记:精神分析导论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基础

发布于:2021-10-11作者:起源心理阅读:2418

欢迎访问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我室的咨询电话/微信189-4030-0372

如果有需要不要犹豫,可以随时联系我

来源:精神分析导论(第二版)作者: [英]Jane Milton / Caroline Polmear / Julia Fabricius

整理:李海涛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特别关注主观体验。精神分析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它是一种关于心理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部分是通过自由联想而被揭示出来的,部分是通过研究普通人的人类现象如梦、失误(口误)和玩笑而被发现的;

第二,   “精神分析”这个词是指一种研究心理的方法;

第三,   它是指一种心理治疗形式。

 

动力性:精神分析更倾向于采用心理是动力性(动态)的,而不是静力性,来看待运动、能量,尤其是内在精神生活中的冲突。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观念为:我们大多数的精神生活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而意识层面的经验只是冰山一角。潜意识过程不能直接通过解说而被知晓,只能通过他们的作用被推断出来。

 

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发展的观点。强调早年关系对一个人心理结构形成起的作用。早年经验和先天禀赋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心理结构形式的方式。精神分析师们认为,人的终身成长过程是完成对早期生活及幻想的成功哀悼,并同时逐渐获得对自我和世界越来越确定和现实的认识。

 

有关“内在世界”的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模式

弗洛伊德最早的关于精神结构与功能的概念被称为“拓扑模型”,包含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潜意识:由不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构成;

前意识:由能够变成意识内容的可接受的想法和情感构成;

意识:由任何时间处于意识觉察中的想法和情感构成。

 

结构模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并不是有形的实体与区域,而是一种心理功能概念化的方式;本我和超我属于潜意识,而大部分自我功能也是如此。

本我:包含原始的、以躯体为基础的愿望和冲动,他们趋向于得到满足;

自我:是调节功能的合集,当内在冲突发生时,自我在调动多种防御机制面对外在现实的过程中,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居中调停。

超我:代表道德的要求和限制,这些道德要求和限制不仅仅来自他人如父母,也来自于个体对重要他人本能的爱,来自于保护重要他人不被自己残忍一面伤害的愿望。

症状的形成

症状的形成:症状都是愿望与防御之间的潜意识妥协。或者换句话说,运用他的结构模型,是本我指令和超我指令之间的妥协。

 

原发性获益:指病人通过症状缓解了内心冲突或痛苦。如果有了症状,病人只需面对症状解决症状即可,如果没有了症状,病会置于更加痛苦的境地。

继发性获益:指以症状来摆布、操纵或影响他人而获得实验利益。如患病后便具有患者身分,可以享受患者权利,受到亲友的关怀和照顾;症状本身足以说明工作任务未完成并非他本人的过错,可以免除繁重的工作负担和责任;或以此症状达到索取赔偿或驾驭别人的目的。-《神经精神病学词典》

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动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自我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

 

由于原书介绍很难形成概念化进行总结,所以借鉴《心理动力学疗法-临床使用手册》防御机制部分;防御机制的适应性高低与否也与遇到的事件有关,例如当我们得知自己遇到重大事件,我们第一次时间都会否认,以保护我们避免崩溃,这可能就是恰当的处理方式,但如果一直否认下去,可能就会遇到麻烦。

 

适应性较低的防御机制

 

基于分裂的防御机制适应性较低,因为他们以非常高的代价保护人们远离消极思想和情感。

 

分裂:这种防御机制通过将好的情感和坏的情感分割到不同的人身上来保护好的情感。

 

投射:在投射中,自我将不可接受的想法、情感和想象知觉成来源于自身以外的东西。

 

投射性认同:当一个人(A)将一种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B)身上,并在随后与B的交往中让B体验到这种被投射的情感时,投射性认同就出现了。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A维持了对被投射情感的认同感(identification)。

 

病态理想化和贬低化:理想化和贬低化是分裂的自然结果。要记住,一个今天被理想化的

人明天可能轻易就被贬低了。

 

接下来的防御机制虽然与分裂没有明显联系,但是其适应性也比较低。

 

否认:在否认中,自我通过拒绝承认难以接受的情感的存在来保护自己。注意,根据不承认现实的程度,否认可分为较低水平的防御和较高水平的防御。

 

解离:解离是通过切断自我与当下现实之间的联系来逃避难以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它甚至会丧失某人固有的认同感、记忆和感知觉或现实感。

 

行动宣泄:逃避痛苦或不适情感的另一个方法是做点什么,用行动掩盖对这种情感的意识。

 

退化:当人们发生退化时,他们就会重新退回到早期的功能方式中,以逃避发展晚期所遭遇的焦虑类情感。

 

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机制

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机制倾向于以压抑为基础。

 

情感隔离:在这里,自我压抑了情感,但是思想仍然留在意识中。在上面的示例中,第三个就是情感隔离。当这种防御机制占主导时,一个人似乎就情感缺失了。

 

理智化:与情感隔离相比,这种防御机制利用过多思考替代物来取代痛苦和不适的情感。

 

合理化:自我通过为间题情境或情感找到正当的理由来处理难以接受的情感。

 

替代:在这种防御机制中,愿望或情感的对象被替换成另一个更令人感觉舒服的。

 

躯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或情感被压抑了,但是以身体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撤销:这是自我“返工”的机会,自我将感觉难以接受或不舒服的事物颠倒过来。

 

反向形成:在反向形成中,难以接受的情感反转成其对立面,并且被有意识地体验成唯一的选择。

 

认同:这就是一种“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的防御机制。像嫉妒和好胜等情感常被处置成其他人已有的东西。

 

过度情绪化:这里,思想的内容被压抑了,而情绪仍保留在意识之中。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种与理智化和情感隔离相反的防御机制。有时,强烈的情感可以取代被压抑的思想,而且有时也可以取代另一种更令人焦虑的情感。

 

外化:通过外化,人们能够像知觉外在冲变那样知觉内在冲突。

 

性欲化:当人们性欲化时,为了回避更深层的不适感,他们会将与性无关的事情看做与性有关。

 

压抑:不要忘了压抑本身。压抑将意识中的思想、情感和想象隐藏起来,使它们被遗忘、否认和抑制。

 

转向自身:这种防御机制用自身替代了对象,特别是当对象引发的是负面感情时。

 

适应性最高的防御机制

 

成熟的自我还拥有许多不同的策略以帮助他们维持自尊并包容那些痛苦的情感。所使用的这些策略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幽默:许多人用幽默来化解令人不适的思想或情感,当幽默是有意识时,这种行为就是具有相当的适应性的,但是长期用幽默来逃避痛苦的情感就可能存在些问题了。

 

利他主义:这是指为他人服务从而来缓解今人痛苦的情感。

 

升华:在物理学中,升华是指固体直接转化成气体,不经过液体形态的过程。在心理动力学中,升华是指不舒服的思想或情感直接从无意识状态变成意识中的有用形式——不需要经过转化过程。因此,当一个人能够通过写一首关于愤怒的诗或者去健身房打沙袋来释放愤怒的感觉时,这种情感就在没有使用明显的防御机制的情况下,完全化解了。

 

抑制:“我现在不想去想,"《飘》里的斯嘉丽说“如果我现在去想这件事,那这件事就会令我烦忧””。这就是典型的抑制。与压抑不同,抑制是有意识地将思想或情感推出脑海。同样抑制也既可能是适应性的,也可能是非适应性的。如果一个人将他的账单抛诸脑后太长时间,那么他就会债台高筑。然而,将烦恼抛诸脑后的能力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行为倒错和玩笑

潜意识思想和情感之冰山一角,会以行为倒错的形式凸显出来,即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失误”:口误、笨拙的行为、遗忘或错误的记忆,(弗洛伊德,1905a)

显梦之下是隐梦思维。假设性的、看不见的梦工作是一个以过去和现在的混合物为材料,讲隐匿之物显现出来的过程。

 

梦工作经典地运用了置换凝缩象征化的机制,任何过于裸露或震撼的内容都会被伪装或压抑。情感可能会从梦的一部分置换到另一部分。一个画面或事件可能蕴含着多重意义。梦中所出现的象征可能是个体所独有的,也可能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对梦进行的更为详尽的阐述经常是醒来之后完成的,称为润饰作用,在这一作用下,做梦者将会不知不觉地进一步扭曲梦。

 

幻想

 

潜意识幻想:潜意识中原始的、连续的内容。举例:某人用饥饿感来表征可怕的内在吞噬感;将可爱的东西赋予母亲,以此来表征对母亲的爱的情感体验。

原始情景:婴儿第一次看到父母性交的情景。

心理表象(或表征)和内在客体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百度百科

 

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心理表象或表征:即这种内在的“模板”,过去储存的持续影响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翻译方式的心理活动。内在表征被个体自身的愿望和冲动所修改,而并非是外部体验的忠实复制品。

 

内在客体:指爱、恨及渴望等感情所指向的人性客体。

 

关于发展的精神分析观点

 

一个相对成熟的个体通常是生活在一个三维的、复杂的密集的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性的世界中,在这个自恋性的世界里,剩余的部分仅仅只是在提供舞台布景和演员,处处都充满着个人的投射。自恋是早期生活的一种正常特征

 

哀伤

 

哀伤是发展的核心。发展总是包括“获得”和“哀伤”两个方面。

 

精神分析师将发展视为即是循环性的,又是按顺序发展的过程;情感发展的早期阶段通常会发生退行,有时这种退行是以一种不断重复的方式出现;有时是回到过去修复之前的困难,并获得一个新的向前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发展

 

力比多:是一种非特异的、以躯体满足为目的的感官驱力,在不同的阶段会集中于某些特殊的身体区域。

 

口欲期:婴儿的力比多集中在最不,从吸吮中得到快乐。但婴儿发现他不可能时时都得到满足,所以从幻想走向现实,形成成熟的自我;

肛欲期:当孩子学习括约肌控制的时候,他们发现肛门活动是令人愉快和吸引人的。此期存在着两难的选择,控制、非控制,“给与取”等

性器期:大约从三岁起,儿童开始逐渐注意到他们的生殖器,发现能通过触摸它而感到惬意。对异性感到好奇。

俄狄浦斯情结: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况大约发生在3-5岁。这个时期也是超我的形成期。由此,乱伦的愿望被禁止,整个事情受到压抑,从意识记忆中消失。

潜伏期:在潜伏期里孩子的兴趣是去性化的,力比多的能量通过升华机制的作用导向了社交、智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当不得不压抑成人性欲的萌动时,潜伏期成为一个热衷游戏和尝试的时期。

青春期:一个重要任务是把对性的依恋从家庭转移到外面的世界,于是性可以发展到最后的弗洛伊德所谓的生殖器时期。

 

发展轴线:安娜 · 弗洛伊德

 

安娜·弗洛伊德发明了一种评估发展的方法,称为发展轴线(developmental lines)。发展轴线可以详细地检查,特定功能范畴内的一系列的驱力和结构的发展:“通过观察任何指定的孩子所呈现的驱力和自我一超我的发展与他们对环境影响的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成熟、适应和结构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了解其发展到达了何种水平(1965:64)。“最初,安娜·弗洛伊德描述了六条发展轴线:

l  从依赖到情感的自立和获得成人的客体关系;

l  从吸乳到合理进食;

l  从随意小便、大便到对膀胱和肛门的控制;

l  在躯体管理上从不负责到负责;

l  从自我中心到同伴友谊;

l  从身体到玩具,从游戏到工作。

 

幻想和现实的斗争:梅兰妮 · 克莱因

 

她在对幼龄儿童的分析中发现:对口唇、肛门与生殖器区域的关注和幻想可能以复杂的方式同时存在。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发展,她有着她自己关于偏执分裂态(又译为偏执分裂位置)和抑郁态(又译为抑郁位置)的概念。她的理论描述了人的整个一生所经历的两种基本的、摆动的心理状态(参见Klein,1940,1946a)。

 

当处于抑郁态时,个体会把自已和他人看得超过实际或不如实际。人类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和吸引人的特征,也有不那么积极甚至令人不愉快的特征。通过这种多维立体的方式来看待他人或自已,要求一个人能够接纳人类的脆弱,并且接受他人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有一种像切纸板一样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状态,克莱因将它称为偏执分裂态。“精神分裂”这个词是指好与环的分裂,而“偏执”这个词义指投射,即将自身不能接纳的好的或环的品质否认掉,并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然后这些人要么被理想化、要么被恐惧或被仇恨。负性的情感像“回转镖”一样折返回来,结果是使被仇恨的客体显出具有威胁性的可憎面目。精神的偏执分裂状态被自体保存的原则所控制,毫不关心或同情他人。

 

修复:的重要性,修复自己由于恨而给所爱的人带来的伤害(想象中的以及现实的。)每一次哀伤任务的完成、抑郁态的回归(偏执分裂回归抑郁),通过这些修复工作,都会使人格便得到一次加强。

 

促进性环境:唐纳德 · 温尼科特

在怀孕的最后时期,母亲通常进入一种原始的母性关注,将持续至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在这段时间内,她对自已的自体、她的身体和她的婴儿变得相当敏感,并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减退。在这一敏感性的状态里,一个平常慈爱的母亲,有时被称作足够好的母亲直观地回应婴儿的需要;按温尼科特的话说,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姿势。所以当饥饿的新生儿的姿势是朝向母亲的胸部时,足够好的母亲的直接反应就是提供乳房和乳汁。这样婴儿就能体验到一种自然的神奇的全能状态,由此在婴儿的大脑中,“创造了'乳房和他的愿望在一起的联系。

 

本我母亲:婴儿只与能满足他本能冲动的客体发生关系,而没有意识到对他的需要作出反应的环境母亲的存在。

 

环境母亲:指能用及时的抱持、爱抚、喂养等照料过程来共情和养育婴儿的容器般的环境,包括了母亲,或其他养育者。

 

过渡客体代表了孩子最初对象征符号的使用和最初的游戏经验,重要的是,它不是一个幻想,而是一个有情感的存在:一只玩具熊、一个娃娃、一句话或者睡前哼的歌曲,它通常是一个温和、柔软的物体,让人想起母亲在场时的一些平静时刻。

 

抱持:慈爱的母亲在自己内心对婴儿保持移情性抱持,同时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安全地、非强迫性地呵护着她的婴儿。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婴儿真实的自体得以发展。如果环境母亲以情绪或躯体攻击来回应婴儿的需求,而不是接纳和负责任的态度加以应对,情况严重时,则会导致虚假的成熟和假性(虚假)自体的发展,脆弱的真实自体的防御便成为个体的人格。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理解自身以及他人情绪状态的思维活动被称作心智化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抚顺市望花区起源心理咨询室网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您可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号「qy1879」或扫描左方二维码获得“暗号”哦!更多资讯等待你了解。

标签:#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心理咨询

电话咨询
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