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健康 >曾奇峰:人活着为了什么?

曾奇峰:人活着为了什么?

发布于:2019-08-31作者:管理员阅读:2544

欢迎访问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

我室咨询电话/微信189-4030-0372

如果有需要不要犹豫,可以随时联系我

文:《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中文版序三/图:互联网/编辑:李海涛



-壹-


本文是《客体关系家庭治疗》中文版序三,本书序已经全部连载完毕,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精神分析,我今后将在公众号里分享精神分析基础书籍的拆书,也会将一些好的文章、论文转发到本号,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你也有好的论文、文章,请推荐给我们,我的微信号:18940300372,同时,如果你对精神分析理论感兴趣、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也可以与我联系。

-贰-

人活着为了什么?或者说,一个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什么?这是精神分析这门学问研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它因此也叫心理动力学。一百多年过去了,通过无数勇敢而智慧的人的探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相当圆满了。

1900年前后,“始作俑者”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人活着,是为了满足与生俱来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需要。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理论,也是人类的理智之光首次照入自己以生物学为基础的、非理性的精神深处。从此以后,无论什么关于人性的看法,如果不落脚到这两个驱力层面,就算不上深刻。

大约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克莱茵为首的精神分析师们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与弗洛伊德有些不同的是,克莱茵学派的回答来自对婴儿和儿童的大量临床观察——而弗洛伊德的观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当有限他们的回答是: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客体或者客体的回应。简单的一句话,奠定了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也制造了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

客体( object),即对一个人人格成长产生过巨大作用的“重要他者”跟其他精神分析术语一样,客体这个词汇,也是弗洛伊德最先使用的。但他并没有把它太当回事儿,或者说,他只是把它当成了二级词汇,他的一级词汇是性驱力。弗洛伊德认为,对于一个人(即主体, subject)来说,投注力比多是第一重要的,而客体不过是力比多投注的对象而已。很显然,这个观点既把作为主体的人贬低成了纯粹的生物学能量的携带者,又把作为客体的他者贬低成了能量指向的靶子。所以严格说来,弗洛伊德只能算是生理学取向的心理学家,而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学家。而在客体关系学派的目光下,客体是主体存在的理由和证据:因为有你活着,所以我才需要活着;因为你活着,我才知道我正在活着。貌似简单的变化,把主客体双方都升级到了人的存在的水平。

尽管克莱茵学派声称自己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但他们却革命性地把弗洛伊德的二级词汇“客体”,上升到了一级词汇的水平。在现代精神分析领域里,或者在一切呈现和分析人性的艺术作品和科学研究里,你如果不能从客体或者客体关系层面来理解一个人,那你就没有真正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他。

性格决定命运。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性格是被早年的关系决定的,更具体地说,是被幼年时跟母亲的关系决定的,所以,一个人的母亲就是他的命运。这就是我们爱母亲的原因,因为她们如此重要;这也可能变成我们恨母亲的原因,因为她们对我们过于重要,重要到我们经常无力成为自己。

-叁-

我的大学同学朱少纯,现在生活在美国波士顿。他曾经是精神分析的痴迷者,现在是哈佛大学精神病遗传学方面的专家。朱少纯在当地开了一家中餐馆,曾请过弗洛伊德的外孙女索菲·弗洛伊德女士去吃饭。享受地道中国美食的同时,他们当然要聊聊精神分析。朱少纯问过索菲,你如何看待经典的和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区别。索菲说:客体关系理论比我外公的内驱力理论要更好一些,我相信这代表了弗洛伊德家族的声音,这增加了我对这个家族已有的敬重。弗洛伊德当年就是靠“造反”起家的,血管里流淌着他的血液的后人们,当然不应该反感任何创新的甚至革命性的理论与实践。

不过,比克莱茵更晚一些的精神分析师们有很多是整合派的理论家,如现在还活着的奥托·肯伯格。整合的意思是,把驱力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融为一体。本书书名虽然包含“客体关系”四字,但书中却常常提到驱力以及跟驱力息息相关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这点看,弗洛伊德并没有过时,甚至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人的一部分是生物学的存在,他就永远不会过时。弗洛伊德并不是错了,只是不全面而已。

精神分析诞生一百多年来,为人类了解自身做出了重大贡献我更愿意说是最大贡献。在无数临床和科研的基础之上,它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当然也包括很多的身体问题)是怎么来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如何避免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人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求助于一些年龄超过千岁的传统方式,会有一些效果,但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毕竟,它们是在人类童年时期、在整个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都很落后的大背景下的产物。没有任何知识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精神分析也不会,所以才有古典和现代之分;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环境的限制,弗洛伊德也不能,所以才有后来的克莱茵、科胡特。

-肆-

在无聊的学派分类里面,客体关系和家庭治疗属于两个专业领域。之所以说学派分类无聊,是因为这样的分类过于强调学派之间的差异而忽略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这本叫做《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的书,反其道而行之,把两个学派整合到了一起。仅仅是书名,就散发出了消融纷争、大气包容的肚量和气概。细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客体关系和家庭治疗都是在关注一个东西:身处亲密关系之中的人的爱恨情仇。

我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因为诸如此类的头衔,也因为自己知识的狭窄,经常被他人认定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死硬分子”。这的确是一个误解。我是因为只懂点精神分析,才只讲精神分析的,这并不表示我反对其他学派。我经常在公共场合说的一个看法是:在中国,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以及本书涉及的客体关系家庭治疗,理应有比纯粹个体精神分析治疗更好的发展前途。

去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理事长陈向一医生突然通知我,我被选为该学组常务理事。那一瞬间,我几近精神分裂,真切地觉察到了学派之别在我心中扎根竟然如此之深。但我很快就放松了,理解了此事对我的治疗意义以及陈理事长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包括所有学派的整个专业领域的和谐前景。所以短时间混乱之后,我问陈理事长:“我到底在哪边算卧底?”他的回答迅速而简洁:“精神分析。

十多年前,德国资深人本主义治疗师巴梦吉博士对我说:只有在你们中国,各个学派的治疗师才能一起讨论同一个案例。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爱我们,才说得如此夸张。但我也知道,我们的老祖宗,的确没有因为观点差别而大动干戈,而且我还知道“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

本书的译者童俊医生是我多年的朋友。她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直让我非常崇敬。童俊的专业背景比我广博,既受过系统的家庭治疗训练,又有深厚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更有十几年不间断的个体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和专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如此跨越的背景,也许就是她翻译此书的原因。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既有利于中国整个心理治疗专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消除有些人尤其是从业者们内心的关于学派的“分别之心”

活着,其实是一门专业,每个人的专业。如果不学习点如何活着的专业知识,就会像那些业余地活着的人一样活着,给自己和他人制造很多灾难。读《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这样的书,可以让你更加专业地活着。作为本书的读者,你不必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只需你是一个人。

更加专业地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让自己愉快,并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快。





曾奇峰

中德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2年2月28日于云南和顺总兵府



—— 结束 ——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精选悦读】

心理健康婚恋情感亲子沟通与教育

【学习成长】

资料馆:心理诊断、个案报告、理论与实操、资料

笔记集课程笔记读书笔记督导笔记咨询手记


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

          您的私人心理顾问!


抚顺地区老牌心理咨询机构

因为专业,所以值得信赖


手机/微信:18940300372

抚顺市望花区昌图街27号楼4单元103室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抚顺市望花区起源心理咨询室网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您可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号「qy1879」或扫描左方二维码获得“暗号”哦!更多资讯等待你了解。

标签:#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心理咨询

电话咨询
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