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知识 >李鸣精神分析120讲:第105讲依恋学说初解(五)笔记

李鸣精神分析120讲:第105讲依恋学说初解(五)笔记

发布于:2021-11-23作者:起源心理阅读:2685
欢迎访问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我室的咨询电话/微信189-4030-0372

如果有需要不要犹豫,可以随时联系我

来源:李鸣·精神分析120讲理论培训,查看“更多笔记

标题:李鸣精神分析120讲 · 105讲依恋学说初解(五)笔记

日期:2021.11.28

整理:俞爱武


依恋第五讲                              

前面四讲,第一层面讲了依恋理论在精神动力学中的位置,讲了约翰.鲍比和安丝奥丝的工作,第二层面讲了玛瑞.曼的主要工作,第三层面讲了皮特.弗洛格的主要工作,三个人工作,我们下面就能具体的讲依恋理论是如何的改变人。

依恋是早年跟父母或者是跟养育者互动形成的,形成以后在我们心理层面就形成表征,同时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我们也习得了父母的心智化,所以你表征多少,心智化多少,这才是最终决定你是安全依恋,还是不安全依恋,当然一个人的依恋没有绝对的安全和绝对的不安全,每种依恋的占比决定于早年父母亲的影响和你自我的心智化能力,这种心智化是逐渐发育的,他是从心理的等同模式发展假装棋式,最后才能心智化,所以父母多少会教会你一些心智化,只是这些能力在实践中你能用多少改变你童年的依恋模式。

心智化反思能力之所以能够改变体验,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智化能够促进情感的调节,反思能力能够调节情绪,有时候情绪过于强烈,反思能力就弱,所以情绪调节能力就至关重要

情绪调节就需要敏感的父母来镜映。

依恋理论主要来自于客体关系,克莱茵说过人有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还有比昂也说过,这两个位置的转换需要父母有R法功能,R法功能是把孩子不能处理的问题接过来解决,处理完了再还给孩子。然后孩子习得的是你处理之后,以后再暹到同样情况他就可以自己处理,比喻你悲伤,父母帮你处理了,成了愉悦,你以后就会把悲伤处理成愉悅。日复一日你就学会了这种功能、叫做R法功能。依恋理论叫做镜映。

依恋理论的镜映包括三步:

1、调协

2、变化

3、标识

例子:一个孩子在家里,妈妈离开她去上班了,这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离开妈妈,孩子离开妈妈三小时,孩子充满了焦虑,无法处理,因为她从来没有处理过,不会处理,有些孩子会出现一系列的焦虑表现,甚至哭泣,直到妈妈回来的时候,她再次看到妈妈,那么所有的情绪都暴发了,这时候一个敏感的妈妈就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跟孩子同步,调整的前提是你能够知道孩子三个小时没有见你要焦虑到什么样,你根据你的想象把孩子没有见你三小时的情绪调节到一样,所以一推门进来,你立马调协,第一步调协。

这吋你的脸部表情,声音都有调节,然后孩子看到推门进来的你立马把所有情绪都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出来,因为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她不知道自己有多悲伤,但是她从妈妈的脸上就知道了,因为妈妈调协了,所以孩子第一次识别自己有悲伤是从妈妈的脸,因为孩子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悲伤,有多悲伤,所以三小时没有见,妈妈的脸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她很快从妈妈的脸上读到了自己,因为她看不到自己的脸,而妈妈的脸就反应的是自己的脸,所以从妈妈的脸上就反应自己有多悲伤,如果明天不是三个小时,是六个小时没有见,她马上从妈妈的脸上读懂了,今天我的悲伤跟昨天不一样,昨天三个小时,今天是六个小时,六个小时悲伤不一样,因为妈妈那张脸是调协的,这种调协就让孩子读懂了自己,因为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所以从镜子中间照出来了自己,尽管镜子里的我不是真的我,但是就是我,因为从镜子里我才读到自己是谁,所以这种调协让孩子以后长大了类似的焦虑一出来,类似于三个小时的他就会这么悲伤,类似于六个小时的他就会那样的悲伤,那个怎么学会的呢,是从妈妈的脸上发应出来的,所以妈妈的脸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所以你的情绪的表达就会有分寸,如果这个妈妈的脸不敏感,如果她今天高兴,那怕六个小时回来,她也不怎么悲伤,今天不高兴,那怕三个小时回来,她也会过度的悲伤,这样这个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因为他按妈妈的脸表露出来的,三个小时很悲伤,六个小时一般悲伤,然后长大了以后就跟环境不大吻合,这样就会有不安的感觉,所以妈妈如果敏感,孩子就有安全感,所以镜咉第一步就是调协,那调协有用吗,当然有用,但是够吗,不够,因为你一推门,你立马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跟孩子的心情一样,所以如果调错了,孩子长大了以后就有麻烦,如果你调的越精准,那么他以后表达的就越跟环境越吻合,比喻以后被领导扣了奖金唤起了三个小时的焦虑,然后就这样的悲伤,女朋友分手,唤起六个小时的焦虑,他就那样的悲伤,如果你倒过来,扣了奖金,你就会六个小时的发作,就有点歇斯底里,就过了,过分了,如果女朋友分手,你只有三个小时,就显得无情无义,然后就很难跟人相处,因为你的表达总是那么不对,其实他是根据早年形成的模板,所以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不安全依恋,因为跟外界不相吻合。

光有这点还不够,妈妈的脸照出来,那么一推门进来,孩子迅速的爆发,而且孩子从你脸上读懂我有多悲伤,可是孩子在奔向你的时候,妈妈的脸立刻进行变化,因为妈妈不是真心的悲伤,她只是把自己调到跟孩子一样,然后她看到孩子是满心的喜悦,在孩子每前进一步的时候,她的喜悦就会暴露出来,一直一共七步走过来,等到第七步走到跟前,妈妈已经从悲伤转到愉悦了,所以孩子一路在走的时候他都在看着你,所以第一步就知道我现在多悲伤。

第二步就是,哦,我现在悲伤就该跟妈妈一样,因为妈妈的脸就是我,所以等到七步走的过程当中他的悲伤逐渐减少,愉悦逐步增加,等到跑到妈妈面前,他基本不悲伤了,所以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他是比较容易被抚慰的。不是因为妈妈走了不悲伤,好像看着挺安全的,其实妈妈走的时候跟不安全依恋是一样的,不是同的是妈妈重新回来安全依恋很容易被抚慰,所以长大以后安全依恋不是不跟人发生矛盾,而是发生矛盾以后很快容易解决,所以这是第二步,变化。所以妈妈第一步调协,调到和孩子一样,然后七步跑过来你就变化,孩子也就把你的变化内化进去了,所以以后领导扣奖金,三小时悲伤,但是马上七步以后他就恢复平静了,所以不是扣了奖金毫不气愤,这不是安全依恋,这是情感淡漠,所以照样情感一样,但是很快他能调整,七步以后他就变化了,而不安全依恋一直没有变化,这是第二步,变化。

镜映第三点:标识。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的认知不是成人,所以你一开门进来,觉得小孩子应该是很悲伤的,所以你的表现不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因为成年人,有时候尽量的含而不露的,所以小孩子你含而不露他看不慬,所以一进门,你就相对夸张一点表现你三小时没有看到孩子的悲伤,然后你比较夸张,然后变化的过程也比较剧烈,等到走近了以后悲伤消失了,你不但要消失,而且你要表现的愉悦,而且要非常的愉悦,这些表现要很明显,很夸张,这种夸张叫做标识,然后孩子就能从你明确的变化中了解到了。所以镜映分为调协、变化、标识。这就使得你的行为很快孩子学会了,你日复一日的这样,以后孩子的脑子里就有画面,然后他自己就会调节情绪,自己就会完成变化、标识这个过程。所以一个安全依恋的人不是他不会悲伤,而是他自己可以调节情绪,所以相对安全的人,当他到焦虑时,他可能就会想,我怎么会焦虑呢,只要你这样问,你的焦虑暂时是停止的,如果你不会调节,你就是想问自己,你也没办法问,为什么,因为你的情绪太强烈了,因为小时候缺乏镜映。或者镜映不足。所以你要心智化,你要改变早年依恋,你就要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的前提就是要有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的前提就是你要有人给你镜映。如果你的养育者没有做到位,那以后你的生活中会遇到某个人他能以你为中心,给你镜映,这就能疗愈你,如果你运气没有那么好,你可以找心理治庁师专业帮助。

约翰.鲍比认为人的问题来自于早年的依恋不良和现在依恋的受阻。

依恋受阻要提高心智化,提高心智化,就需要情感调节能力,治疗师就要镜映。

要想改变依恋的模式,冶疗师就要镜映,依恋的治疗是互为主体间的,在主体间的层面上。治疗是提高心智,心智需要提高反思,反思需要镜映,所以治疗师是怎样的,就可以让对方怎样,所以是主体间的互动,是两颗心智的交往,所以一颗心的成长一定是另一颗心的滋养。

依恋的治疗是互为主体性。

婴儿早期是模仿,,模仿以后交互反应,这些过了以后,他就探究人的生存。探究他人的心智,每个探究他人的心智,都是构建自己的心智,所以这种互为主体性可以弥补我们的缺乏。

如果来访在安全依恋中,(安全依恋是主观和客观相吻合)情感调协才能增加、心智化才能增加、增加以后才能改变,所以治疗的关系必须鲜活,参与其中,主要是指敏感。镜映可以减少自动反应。

镜映反应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1,表达是有益处的,你不表达别人就不知道,以后来访学会表达(表达自己),镜映让人更善长表达。

例子:孩子离开妈妈三小时,孩子很焦虑,见到妈妈就哭,妈妈根据孩子哭的严重程度调节自己的脸,然后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悲伤,所以你至少从妈妈脸上看到自己有多悲伤,妈妈因为你的悲伤她调节,所以孩子知道妈妈的脸就是自己,同时也知道妈妈的脸就是她,所以眼中她人都是部分的自己。她人眼中看到自己,她人哏中不全部是自己。还有一部分是她,所以我要要表达出来,就会影响他人,不表达人家就不知道。人家就不反应,不反应吃亏的就是你。

2,通过表达我是可以影响她人的。

因为我多悲伤妈妈就有多悲伤。如果我想让妈妈悲伤,我自己就悲伤到啥程度,这样妈妈就会因为我的悲伤而悲伤,这种能力就叫做执行力或者叫做领导力。他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让别人变成需要。(执行力),镜映可以让人知道通过表达可以影响他人,后来他为了影响他人他就会刻意的去如何表达。

3,(特定的情感情绪能引起特定的发应。)

针对性的,我要影响你那一点,我就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有目的性的表达。強化了安全感。镜映使生活中间我这样想了,就这样做了,这就更加强化了安全感。

婴儿通过镜映习得了情感调节,而且在某种方面产生了与情感调节相应的能力。

不管怎样婴儿仍然需要依赖他人,依恋他人才能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在这个星球一己之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仍然需要他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合作。(领导力),所以我们常常根据环境来适应,我们自我部分有一部分是适应的自我,如果我们有敏感的父母,我们的适应就叫做原发适应,原发依恋策略。

自我里面有原发依恋策略,适当表达,表露(敏感的父母)使得我的表达变成现实,形成安全的依恋

如果父母不敏感,为了得到父母最大的爱,就有继发策略,调节自己,比如,反复要,要不到,为了更好的生存,减少要求,失败就少。(形成回避型)

过激的要,能要到,就形成(矛盾型),所以是对重要客体的适应,所以孩子的行为却是对环境的适应。所以家庭中的孩子不管什么怪异行为都是和环境适应,最大限度的获得养育者的关怀,都是继发策略。依恋不良都多半是过度调节的原因。

依恋模式也会塑造你的自我,首先我们形成的表征是外界客观的真实反应,如果是回避型,童年是要不到,妈妈不会答应的,就用我不需要减少不会答应的痛苦,所以曾经是合理的,是一种真实,外在客观越多,内在表征(自我)就形成,尽管将来外在表征变了,但是我们内在表征己形成,所以以后就和外在表征有些不相称。内在表征为什么会维持,是我曾经获得最大依恋的可能。通过内在表征我们可以恢复情绪,当年要不到,就形成我不需要,象征性的联系,减少妈妈不答应的痛苦。治疗中要识别象征性联系。

一个人的行为会很准的表现对童年的认知。

所以从异手寻常的行为中找到童年的依恋模式,你的自我导致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他人,自我是早年和重要客体互动的,所以你的互动也塑造了你的自我,改变自我就能改变体验,体验也正是塑造了你的这部分自我,治疗师要做镜映

我们的表征自我,反思自我,觉察自我,常常在意识之外,所以不能被我们意识到,可是你作为旁观者常常被你观察到,被唤起,被活现,被具身。根据这些来治疗来访者。

唤起、活现,具身

总结:父母的敏感性,父母的镜映品质决定了依恋类型。

治疗师的敏感性和镜映品质决定了你的治疗成败,能不能多大程度上帮助他改变依恋。

镜咉品质分为以下几点:

1,对情感表达的敏感,能不能识别他的表达

2、表达的什么情绪,情感、

3、识别这种情感是多大程度上(分为低,中,高,分为100分,百分制的)

来访表达的需求和他需求的不断改变,冶疗师是不是敏感。

如果是回避型的,治疗师就不鼓励他的表达,如果是矛盾型的还要打击他的表达,如果这样,治疗就失败。形成不安全依恋。

所以治疗从情感调节入手,来加强他的情感调节,同时更加使他的依恋朝向安全型,双向调节,情绪调节可以改变依恋模式,调节不良就使依恋模式更糟,这是依恋的治疗。

依恋治疗的中心是以你这个主体去帮助另外一个主体。特别是从细微去着手,每说一句话,每一秒钟都是你的主观判断,看看你是不是敏感。敏感以后还要调协,还要不停的变化,而且最后还要标识,才能帮助来访者更好的习得。

依恋理论是精神动力学的一支,很适应某一部分来访者,依恋理论是动力学中最好说明人是啥形成的,怎么会形成的,以及如何去改变,好的治疗师和好的父母做的是一样的,而且其实的互动,言教身传而不是分析,是在非语言层面唤起,活干现,具身、在自我层面上来改变自我的态来改变你早年的认知和体验。

分别有三个层面,有三个领军人物,他们分别谈的内容:

第一层面确立了理论和依恋的行为模式,约翰.鲍比确立理论,安丝奥丝确立行为的模型。现在我们从外在的行为转向内在的动机,这是硬币的两面,没有没有动机的行为,没有没有行为的动机。

非语言可以通过投射技术去了解、通过AAR使技术突飞猛进。通过治疗知道他是非语言的,通过敏感的镜映互动往往是一个主休影响另一个主体,这种主体间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体验对自我的态度,有二个层面,一个心智化,一个觉察,觉察主要是在哲学的层面,心智化的层面主要是反思,反思主要是情感调节,情感调节主要是有一个敏感的客体,同时做出调协、变化、标识。这样就能提高对方的心智化,心智化提高,他就能更少的受早年,也就是童年的模式,童年的认知,童年的体验的影响到现在的认知,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看待自身。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抚顺市望花区起源心理咨询室网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您可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号「qy1879」或扫描左方二维码获得“暗号”哦!更多资讯等待你了解。

标签:#精神分析#课程笔记#依恋理论

相关文章

心理咨询

电话咨询
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