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ⅩⅠ:雅克·拉康理论书单
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4-04-07
欢迎访问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 我室咨询电话/微信:189-4030-0372 如果有需要不要犹豫,可以随时联系我; |
来源:李鸣·精神分析120讲理论培训,查看“更多笔记”
整理: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
第一次: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内部(阿德勒、荣格)
第二次:文化学派(霍妮、弗洛姆)
第三次: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以"人际关系学派"为主)
以"自我(ego)"为动力:自我心理学 【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罗伯特.怀特】
以"与客体的关系"为动力:客体关系心理学 【克莱因、温妮科特】
以"早年对客体的依恋"为动力: 依恋理论 【约翰.鲍比】
以"自体(self)"为动力:自体心理学 【科胡特】
研究:早年的极亲密关系及其影响
起源:
来自客体关系
依恋学说跟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点远
但跟认知行为主义中的认知学派关系很近
亲密关系分级:people -> (good) friend -> (private) partner -> (intimacy) mate -> attach
1、理论奠基人:约翰.鲍比(John Bowlby,1907-1990,UK)
1.1、核心理论/主要观点
约翰.鲍比认为:人都具有与特殊对象(极亲密对象)建立极强的情感纽带,产生依恋行为的基本特征;依恋是不讲本能理论,所以他用这种基本特征代替了本能理论;
出生后6~18个月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最容易发展,过了关键期依然会发展,但会逐渐缓慢。
在关键期,跟重要的人(attach)究竟有多亲密、稳定、牢固,决定了今后人际交往的原型,特别是极亲密关系的时候,你就知道他的关键期究竟怎么样;
所以约翰.鲍比认为:若儿童期依恋关系发育不良(亲密度/稳定性差/不牢固),成人后与他人建立依恋(亲密)关系,就会受到阻碍(如:跟领导吵架、失恋后不想活等)。
1.2、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区别:
1)不提性驱力
2)不谈潜意识
3)使用行为实验来验证其观点
例:恒河猴实验(哈洛, 1950年代,USA),这个实验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attach),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有情感的需要;
依恋理论认为,人的一切障碍都来自:早年依恋不良及年后追求依恋受阻;
1.3、约翰.鲍比/依恋的三种功能:
1)生物功能:生存与保护
来自生存的本能,所有动物都有,所有小动物,刚出生它就会跟母体亲近,这种亲近来自生存的本能;
2)双方互为刺激源:建立默契
通过长期、近距离的互相的观察(以表情为主,其他四官感受为辅)产生一种“默契”;
最早的时候婴儿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全时,婴儿会根据非语言的信息(如表情、气味等五官感受)来与母亲交流,通过母亲的反馈判断环境的安全程度,形成一种母婴“默契”;
长大后我们能够读懂别人表情的能力就会迁移到家庭以外的环境,读懂环境中间的任何一种信息,不仅仅是表情,还能感受到此时的环境是安全的或者危险的;
例:天生失明的盲人很难唤起父母的亲热感,所以很难从盲人的表情来判断他的情绪,因为他缺乏一些“默契”的迹象。
3)为探究行为提供安全保障:内心安全感
自我心理学的观点:人一生的最大乐趣是对外探索和控制。
①对外探究和控制的前提,是自己的安全得到保障(内心要有安全感);
②内心的安全感越强,对外探究的胆量就越大,(日复一日地)探索能力就越强,探索的范围就越大;越有探究能力的人,成年后越体现为充满智慧和学识。
③婴儿具有通过观察母亲的眼神来决定自己下一步行为的能力(探索);
例:陌生人情景实验 (安斯沃斯,Mary D.Ainsworth)
例: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
2、安斯沃斯(Mary D.Ainsworth,1913-1999,USA)
2.1、通过实验证实了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
证明了依恋行为的确存在;
证明了6~18个月间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对人生各阶段都有影响;
2.2、陌生人情景实验(Strange Situation,1969年)
2.21、证明论点:
1)如果内心感觉到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儿童会做最大限度的探索行为;
2)根据过往经历,会得知自己当前的安全(被保护)等级;而安全等级与对外探索意愿/能力成正比(儿童内心感觉越安全,对外探索的意愿越强烈)。
2.22、实验过程及各阶段的指标项:
第一阶段:妈妈进来
1)儿童多久会离开妈妈去选玩具?
如果妈妈在过往经历中一放下孩子就不见了,那么孩子不愿意离开妈妈;
如果妈妈在过往经历中不会离开,那么孩子会立即跑去选玩具。
2)孩子会玩什么样的玩具?
安全感越强,会玩与月龄对应的玩具;
安全感不够,会玩小于对应月龄的玩具(因为孩子需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去观察妈
妈是不是离开了)。
3)隔了多久(适应了环境,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去玩与其年龄相称的玩具?
第二阶段:妈妈离开
1)在孩子沉浸于玩玩具时,妈妈悄悄地离开房间,孩子会多久之后发现妈妈不见了?
时间越长,说明其平时获得的安全感越多
2)在发现妈妈离后,孩子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哇哇大哭:安全感不够
降低玩具等级,一边玩一边等妈妈回来:平时的安全感尚可
第三阶段:陌生人进来
孩子多久会发现陌生人?发现时间越短,说明平时越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一般的孩子,会降低玩具级别(因为要分出一部分精力),一边玩一边观察
陌生人;
极端具有安全感的孩子,会主动邀请陌生人参与游戏 ;
2.23、实验结论(将"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1)婴儿期:(1岁)
安全型
中间型
不安全型
2)儿童期:(3-5岁)
安全型 → 亲密型,极少愤怒、极少抵抗
不安全型 → 更容易愤怒,容易哭闹
中间型 → 介于两者之间
3)学龄期:
安全型 → 更为合群、友善,更具有自信和竞争力,更耐得住寂寞
不安全型 → 发展为两个极端:一种是社会隔离(躲);一种是行为不良(好斗 - 因为害怕别人伤害自己而主动攻击;多动 - 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
中间型 → 介于两者之间
4)小学高年级:
安全型 → 更善交际、更乐于助人、乐于分享、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
不安全型 → 发展为两个极端:一种是紧张,对所有事情都抗拒;一种是寻衅滋事、充满敌意、霸凌弱小(掩盖自己害怕被欺负的不安感)
中间型 → 介于两者之间
对"陌生人情景实验"的一些补充:
场景 | 事件 | 观察的依恋行为 |
1 | 实验者把孩子和父母带进游戏室,然后离开 | |
2 | 父母坐着看孩子玩玩具 | 父母是安全保障。 |
3 | 陌生人进入,坐下和父母交谈. | 对不熟悉成人的反应。 |
4 | 父母离开,陌生人和孩子交流,如不安则安慰他 | 分离焦虑 |
5 | 父母回来,和孩子打招呼,有必要的话安慰他,陌生人离开 | 重逢的反应。 |
6 | 父母离开房间。 | 分离焦虑 |
7 | 陌生人进入房间安慰 | 接受陌生人抚慰的能力 |
8 | 父母回来,和孩子打招呼,有必要的话安慰他,并再次激起孩子玩玩具的兴趣。 | 重逢的反应。 |
注:第一个场景持续3秒,其余各场景均为3分钟
参考: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3533
3、玛丽.梅恩(Mary Main,1943-,USA)
是Ainsworth的学生,进一步发展了依恋学说
两个贡献:
1)把依恋学说的研究对象从"婴幼儿"扩展到"成人"
编制成人依恋访谈量表(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用于测定成人早年的依恋关系
2)把依恋学说从行为研究转变为心理研究
把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具体化为AAI的心理指标值(使其可度量)
4、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 1952-, UK,目前UCL任教)
创立心智化(mentalizing)理论,著作《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Q:"如果早年已经形成了安全或不安全型依恋,如何进行增强或改变?"
A:"改变自我的状态,就能改变因早年依恋关系不良带来的体验 "
心智化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早年依恋不良所带来的情绪体验)
自我觉察 (最大限度地使自我不受早年形成的依恋关系的羁绊)
—— 结束 ——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精选悦读】
【学习成长】
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 梦想,从这里起航! 抚顺地区老牌心理机构 因为专业,所以值得信赖 手机/微信:18940300372 抚顺市望花区昌图街27号楼4单元103室 |
版权声明:
抚顺市望花区起源心理咨询室网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您可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号「qy1879」或扫描左方二维码获得“暗号”哦!更多资讯等待你了解。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回复“火种计划”获得相关学习资料更多资料查看“资料馆”更多书单查看“专业书单”精神分析Ⅷ 依恋理论与心智化依恋/亲附...
2024-04-05
关注微信公众号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回复“火种计划”获得相关学习资料更多资料查看“资料馆”更多书单查看“专业书单”精神分析Ⅶ 客体关系书单克莱因与温尼...
2024-04-02
关注微信公众号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回复“火种计划”获得相关学习资料更多资料查看“资料馆”更多书单查看“专业书单”精神分析Ⅹ自体心理学与主体间理论书单因为受李鸣老...
2024-03-26
关注微信公众号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回复“火种计划”获得相关学习资料更多资料查看“资料馆”更多书单查看“专业书单”精神分析Ⅴ: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丛书书单是收集了...
2024-03-26